
比較慢才學會走路的雪花,從開始會走路後,幾乎是同時進入情緒發展以及語言爆炸的階段。
一歲半開始情緒起伏大,約莫一個月後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的前端,現在一歲八個月,開始邁向巔峰。
突然同時認知到很多事情,伴隨著好奇與成長,會有很多的情緒也是在所難免。而我們該怎麼面對這個時期的孩子,以及同時有其他家人在的時候該怎麼應對呢?
過程
前幾天晚上,雪花在客廳玩的亢奮,先是興奮的把阿嬤的錢包丟到地上,調皮的看阿嬤的反應,然後再搶走我的眼鏡也丟到地上。
「不可以亂丟東西,你是不是想丟東西?想丟東西的時候我們能丟什麼?」我指著地上的東西說道。
『球。』他說。因為沒必要否定孩子的需求,每個人有時候都會有突然想要做的事情,所以我會教他玩替代的東西。
「你不能這樣亂丟錢包跟眼鏡,媽媽跟阿嬤都覺得這樣不好玩;請你把阿嬤的錢包撿回來,也把媽媽的眼鏡給媽媽。」
『不要』他回道。
好的,開始了。
開始說什麼都不要,還會轉移注意力,轉移話題,甚至裝傻。
我開始設定區域「請你先把東西撿起來,才能離開這一區」
『不要』隨即他又想去拿隨手可得的東西玩。我立即將他的手止住,跟他說你必須要先把錢包跟眼鏡還給阿嬤還有媽媽才可以繼續玩。
反覆了幾次的裝傻、幾次的制止與阻擋行動,她開始發現事情的嚴重性了。
『不要不要,我不要撿!』他語氣著急的說。
「媽媽明白你不想撿,你有表達好多次了,可是我們有說好,誰丟的東西,誰就要負責撿回來,而且媽媽跟阿嬤並不喜歡這樣玩。」
她默默的走去把錢包撿給阿嬤,正當我覺得這次衝突可以很快解決的時候,並順口提醒她,「還有媽媽的眼鏡」
『我不要撿眼鏡!』他一臉委屈的說道,隨即並開始哭了。
『不要撿媽媽眼鏡!』他邊說邊哭著走向眼鏡,把眼鏡撿起來,然後生氣的丟了下去,以表示他的不滿。
同理
#我很明顯感受到他有委屈的情緒在裡面
但其實當下我還沒有真正了解他委屈的點在哪裡,同時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這麼委屈又生氣。
我試著同理他,並且讓她發洩她的情緒。
「你好生氣,這件事情一定讓你很委屈。」
「你很難過會哭很正常,你哭一下,我們把難過跟委屈都哭出來沒有關係,媽媽可以陪你,可以抱著秀秀你。」
與此同時,伴隨著孩子爆發的情緒,在一旁的爸爸與阿嬤也「好意」的介入處理,好比試著逗她開心、順著他哄她,感覺像是想要粉飾太平。而她也開始想奔向爸爸跟阿嬤得懷抱,每個人一句,場面變得混亂無比。
當下哄她,順著她,確實能讓她開心,但我想他永遠都無法練習控制自己的情緒,也少了一個能夠了解自己情緒的機會,我並不想要用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,也不想讓她有錯誤的理解,只要透過哭鬧就能得到其他人的寵愛。
離開混亂的場面
辨別目前環境因素為何,通常與家人同住很常會看到的畫面,太多人一起處理是非常混亂的。
「請你們讓她冷靜,我來處理。」我不帶情緒,也不看他們,伸起手比出不要靠近的姿勢說道。用堅定且簡單不帶情緒的語言,並加上手勢加深寓意。先把事情區隔開來,不要讓場面邊的更混亂。
「爸爸跟阿嬤現在都不抱,但爸爸跟阿嬤會在旁邊等你、陪你,你先冷靜一下,如果妳很難過,繼續哭沒關係,媽媽也在旁邊等你,如果你需要,媽媽可以抱你拍拍你。」我對著她說,同時也加重了爸爸跟阿嬤現在不抱的這句話,順便讓他們知道我的立場。
就這樣又哭了10分鐘,沒有要停的意思,甚至繼續要求要爸爸或是阿嬤抱,爸爸忍不住提出「那雪花跟爸爸一起把眼鏡撿給媽媽好不好?」
起初我覺得這個提議我能接受,就沒有拒絕。
爸爸陪她一起把眼鏡撿起來給我,過程當然哭到無法自拔,然後嘴裡一直說著不要不要不要,不要撿媽媽眼鏡,感覺像是被強迫式的,將眼鏡還我。
我開始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並沒有意義,將眼鏡拿給我後,她繼續躲到爸爸懷裡哭,持續委屈都喊著她不要,狀況比之前更無法自拔。
我試著問他需不需要換媽媽抱?他重複著一樣的語言,在我靠近的時候直接將戴在我臉上的眼鏡打掉
『我不要撿媽媽眼鏡!』他好生氣,情緒沒有解決的狀況下解決事情,讓她更委屈了。
這時阿嬤順勢將她抱走,情況當然也沒有比較好。
「請你把他(雪花)還給我。」我不帶情緒的跟我媽說道。
「你需不需要去房間冷靜一下?」我接過小孩,問著他。
『要房間,喝內內!』
帶著他回到房間喝內內後,情況好了很多,甚至還會抬起頭來跟我笑了。
試著重整問題
「你是不是覺得好點了?」我問她
『是。』
當情緒解決了,我開始試著解決問題,但提到眼鏡,他就開始有點不太開心,且又開始碎念著不要。
我試著跟他解釋與溝通,並帶著他回到客廳,希望她能負責把眼鏡撿起來給我,或是秀秀眼鏡。
殊不知,案發現場早已備阿嬤收拾好了,無奈之下,我請他秀秀眼鏡就好,他不情願的隨意摸一下就跑走了。我知道他並沒有釋懷這件事,而我也沒有抓到他的點,他持續迂迴不要撿媽媽眼鏡,接著他又將我的眼鏡從我的臉上打掉,接著round2又開始了。